大便常規
如有就診需求,點擊預約掛號填寫信息,以便我們能及時與您聯系 預約掛號 廣告 X
大便常規基本信息
- 檢查標本:大便
- 檢查方式:大便化驗
- 檢查分類:化學檢查
- 檢查項目:消化功能
- 相關疾?。? 寄生蟲感染 消化道出血
大便常規解讀
-
正常指標:
正常范圍:量:成人天天排便1次,100~300g重。顏色和性狀:成人便呈黃褐色,柱狀軟便;嬰兒便呈(金)黃色或黃綠色,糊狀。氣味:雖有臭味,但無難以接受的惡臭。寄生蟲及卵:無。
-
異常指標:
數量顏色形狀出現異常
-
檢查分析:
(一)糞便一般性狀檢查
正常糞便由已消化或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消化液、細菌、腸道脫落細胞等組成,呈褐色、圓柱狀軟便。
顏色異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黑色或柏油樣:見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潰瘍病出血、食道靜脈曲張破裂、消化道腫瘤等。如服鐵劑、鉍劑或進食動物血及肝臟后糞便也可呈黑色。
2.白陶土色:見于膽道完全梗阻時或服鋇餐造影后。
3.果醬色:見于阿米巴痢疾或腸套疊時。
4.紅色:見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瘡、肛裂、腸息肉、結腸癌、放射性結腸炎等,或服用番茄、紅辣椒、撲蟯靈、酚酞、保泰松、利福平、阿司匹林后。
5.綠色:因腸管蠕動過快,膽綠素在腸內尚未轉變為糞膽素所致,多見于嬰幼兒急性腹瀉及空腸彎曲菌腸炎。
性狀異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稀粥樣便:見于服用緩瀉劑后。
2.水樣便:見于急性腸炎、食物中毒等。嬰幼兒腹瀉常見蛋花湯樣便;霍亂、副霍亂可見米泔水樣便;出血性小腸炎可見赤豆湯樣便。
3.黏液便:見于結腸過敏癥或慢性結腸炎。
4.黏液膿血便:見于急、慢性痢疾。
5.凝乳塊:多見于嬰兒糞便中,呈白色塊樣物,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或飲食過多所致。
6.米泔樣便:常見于重癥霍亂、副霍亂患者。
7細條樣便:常見于直腸癌。
氣味異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肉食者臭味重,素食者臭味輕,糞便惡臭且呈堿性反應時,乃因未消化的蛋白質發生腐敗所致患者患慢性腸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結腸或直腸癌潰爛時,糞便亦有腐敗惡臭味。阿米巴性腸炎糞便呈魚腥臭味,如脂肪及糖類消化或吸收不良時,由于脂肪酸分解及糖的發酵而使糞便呈酸臭味。
其他異常情況:
酸堿反應:正常人的糞便為中性、弱酸性或弱堿性。食肉多者呈堿性,高度腐敗時為強堿性,食糖類及脂肪多時呈酸性,異常發酵時為強酸性。細菌性痢疾、血只吸蟲病糞便常呈堿性;阿米巴痢疾糞便常呈酸性。
寄生蟲:蛔蟲、曉蟲、帶絳蟲等較大蟲體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鉤蟲蟲體須將糞便沖冼過篩方可看到。服驅蟲劑后應查找有無蟲體,驅帶絳蟲后應仔細尋找其頭節。
結石:糞便中可見到膽石、胰石、糞石等,最重要且最多見的是膽石。常見于應用排石藥物或碎石術之后,較大者肉眼可見到,較小者需用銅篩淘洗糞便后仔細查找才能見到。
(二)糞便化學檢查
隱血試驗:隱血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見血色,而且少量紅細胞又被消化分解發致顯微鏡下也無從發現的出血狀況而言。
糞膽色素檢查:正常糞便中無膽紅素而有糞膽原及糞膽素。糞膽色素檢查包括膽紅素、糞膽原、糞便膽素檢查。
消化吸收功能試驗:包括脂肪消化吸收試驗,蛋白質消化吸收試驗和糖類消化吸收試驗等。
(三)糞便的顯微鏡檢查
糞便直接涂片顯微鏡檢查是臨床常規檢驗項目??梢詮闹邪l現病理成分,如各種細胞、寄生蟲卵、真菌、細菌、原蟲等,并可通過觀察各種食物殘渣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為此,必須熟悉這些成分的形態。
-
適宜人群:
臨床最常用的檢驗之一,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統有無炎癥、出血、寄生蟲感染。
- 不適宜人群: 沒有不適宜人群
檢查注意事項
通過糞便檢查可較直觀地了解胃腸道一些病理現象,間接地判斷消化道、胰腺、肝膽的功能狀況。分為肉眼一般性狀觀察、鏡下檢查和化學檢查。
1、檢查前按原來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照常進行。查大便隱血時,留標本前3天即要禁食肉類、肝、血、大量綠葉及含鐵食物。
2、用竹簽或是木片采取糞便,蠶豆大小即可,將取出的糞便裝入留取標本的盒子內,然后立即送去檢驗,送檢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個小時。水樣的糞便需要用容器留送。
3、選擇含有異常成分的糞便,如黏液或膿血等病理成分:外觀無異常的糞便必須從表面、深處及糞便多出取材。
4、在檢查腸道中是否有寄生蟲時,應在糞便各個部位都少量取一些。
5、留取的大便標本不能混入尿液,也不能混入其它物質。